印刷術是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在世界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史上起著絕無僅有的作用。而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可謂蓮開並蒂,從效率而言,活字印刷更勝一籌,但是從精美的角度來看,雕版印刷的高古韻味,時至今日,現代化的印刷技術依然無法超越。而且這項技術至今仍保存著完整的形態。
印刷術是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在世界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史上起著絕無僅有的作用。而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可謂蓮開並蒂,從效率而言,活字印刷更勝一籌,但是從精美的角度來看,雕版印刷的高古韻味,時至今日,現代化的印刷技術依然無法超越。而且這項技術至今仍保存著完整的形態。
今天我們將詳細介紹中國古代的印刷技藝,由清禪法師帶領我們走進千年的墨臭書香,領略古典雕版印刷之美。
中國古代印刷技術發展與演變
↑↑↑雕刻印刷雕版
自漢朝發明紙張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更經濟,抄寫書籍非常費工時,遠遠不能適應文化傳播的需求,雕版印刷技術應運而生。一般認為雕版印刷發明於隋唐之際,筆者卻認為這項技術的發明應該遠遠比我們所預期的更早,從嚴格意義上講,印章的應用即可視為雕版印刷技術的起源。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西元868年(唐懿宗鹹通九年)印刷的《金剛經》(被英國人從敦煌盜走,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因此史學界一致認為雕版印刷術起源於唐代,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大唐鹹通九年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唐穆宗長慶四年(西元824年),元稹為白居易詩集作序,雲:「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街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
↑↑↑排版精良,美觀大方
注: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則是拿著白詩印本去換茶換酒。可見到九世紀初,印刷術的應用已由佛經印刷而拓展到了市井廛坊間的詩歌頌文的傳播。
唐文宗大和九年(西元835年)前後,古人「以板印曆日」,拿到市場上去出賣。當時有人說民間所印曆書「已滿天下」。
唐僖宗中和三年(西元883年),成都書肆能看到一些「陰陽雜記占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的書,和「字書小學」,「率皆雕版印紙」……在印刷術發明後的最初二百年內,雕版印刷已經是人民大眾普及文化的一種重要媒介。
宋太祖開寶四年(西元971年),成都刻印全部5048卷的《大藏經》,雕版13萬塊,耗時12年。至今中國仍保存著大約700本宋代的雕版印刷的古籍。
宋代雖然出現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夢溪筆談》記載:北宋慶歷年間(1041— 1048),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是為最早的活字印刷方法介紹。
↑ ↑ ↑南宋樓鑰刻本《攻媿先生集》
國人根據不同印刷需求,製作了不同材質的活字,如泥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錫活字、鉛活字,以及活字與整版相結合的瓷版、泥版等,其中木活字與銅活字應用最多。某些特定的印刷品,如曆書、家譜和以及近代的《邸報》、《京報》等傳統報紙,應用活字印刷較多。
明清書坊多採用活字印刷小說等通俗讀物,如《紅樓夢》程甲本、程乙本就是乾隆末年程偉元的萃文書屋用木活字印刷品。這些出版物的特點是時效性比較強,內容經常更新,不需要長期保留書版。活字印刷的出版物中少有經史著作,大部分是面向普通百姓讀者推出的日用、休閒讀物。
雕版印刷流程
按版式寫稿、校正;
將寫稿反貼於木板;
刻版、整修印版、校正;
於印版施墨,覆紙印刷;將印頁裁邊、裱飾或裝訂,製成可供使用的印刷成品。
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工藝比較
從印刷的效率及精美度來比較,活字印刷的劣態立馬即現,版面比較呆板,版畫無法實現,插圖依然要用雕版來補充,因此雕版印刷始終是中國古代印刷的主流形式。尤其是士大夫階層所依賴的經史著作,即便工程浩瀚,依然全部使用雕版印刷。
↑↑↑德格藏經院採用傳統的雕版印刷方式印製佛經,該工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雕版印刷在古代中國始終佔據著統治地位,其中原因究竟何在呢?
雕版印刷的優點眾多,例如印版可以長期保存,以備隨時刷印。在19世紀歐洲人發明泥型和紙型以前,活字印刷印版是無法長期保存的,印完一版後就要拆下活字排印下一版。在古代中國,經史子集四部文獻中存在著相對較為固定的核心文獻。自漢武帝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作為中國社會的官方和主導意識形態延續了兩千年。儒家典籍、各代史書以及經典的文學作品一直是讀書人的主要精神食糧,歷朝歷代綿延不衰。
↑↑↑元代燕京刻本《歌詩編》
尤其是科舉制度確立以後,儒家經典、歷朝正史、詩賦文集成為每個嚮往讀書做官的士子的必讀書籍,這些讀物在傳統中國社會有著長期而穩定的需求。因而這些書籍的書版在刻好之後長期保存,以備隨時之需。
雕版印刷具有更大的便利性和實用性,只需購置木料、紙墨,雇請寫手、刻工、印工、裝訂工分別承擔寫樣、刻版、刷印、裝訂的工作,就可以建立一座書坊。
↑↑↑南宋廖瑩中世綵堂所刻《昌黎先生集》《河東先生集》
反觀活字印刷,每個活字都是單獨刻制、臨時組合在一起,缺乏雕版的整體感和連貫氣韻,一些排印品質不高的作品還容易出現字體大小不一、行格不齊的毛病,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用於揀字和校對,準備大量的備用活字,無論是從時間成本還是經濟成本考慮,都不具備任何優勢。相較於雕版,其藝術價值亦比較貧乏。
古籍中複雜的版式安排都是傳統的活字印刷難以實現的。須知活字印刷增加一種字體就需要加刻數萬個活字,況且複雜的版式還會增加固版的難度。一般說來活字印本不僅缺少書法韻味,而且版面顯得單調。
雕版印刷造就印刷藝術的巔峰
雕版印刷的版面整體寫就、一氣呵成,具有流動的書法神韻。高品質的版刻書皆由書法名家寫樣上板,再雇請技藝高超的刻工雕版,所印之書既有書法的韻味,又有雕版的銳利勁挺,令人賞心悅目。再加上用紙精良,裝幀精美,可謂一件件高雅精緻、美輪美奐的藝術品。現存宋元版書籍,用歐、顏、柳、趙等經典書法字體上板,雕刻一絲不苟,而為後世藏書家珍若拱璧。如今世界上現存的宋版圖書不足三千冊,單頁紙張的價格一兩黃金以上,任何一本宋版圖書都是稀世奇珍。
關於雕版書法藝術,還有一段佳話:前朝康熙皇帝欣賞董其昌的字,國人紛紛追捧,時下印刷界興起一股「軟體寫刻」之風。所謂「軟體」是針對晚明開始流行的匠體字(即所謂「硬體」,今天的印刷體)而言的,即聘請名家以圓轉秀麗的書法字體上板,嫺熟的刻工逼真傳神地在雕版上再現手書的韻味。時有書法家林佶,將其師汪琬的《堯峰文鈔》、陳廷敬的《午亭文編》、王士禛的《古夫於亭稿》和《漁洋精華錄》寫樣上板,成為軟體寫刻本的傳世經典,人稱「林佶四寫」。
前朝著名書法家鄭板橋先生親自手書上板刻印己著《板橋詞抄》,請當時著名的刻工司徒文膏刻版,惟妙惟肖地再現了鄭板橋的獨特書風。使該書不僅具有學術價值、版本價值,也具有書法研究上的價值。學者皆沉醉於雕版書籍的傳神寫刻,陶醉於其書藝之美。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雕版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你忘記自身的存在。
↑↑↑北宋刻本《崇甯藏》大藏經零本
從版式而言,設計自由讓雕版印刷的版式更加豐富多彩,以儒家典籍《十三經》來說,歷朝歷代的學者對儒家經典的各種注釋、疏解名目繁多,為了清楚地區分各種不同性質的文字,《十三經》正文用大字刊刻,注文、疏文則用小字刊刻;注文和疏文則用一個反白(即陰文)的「疏」字加以區隔。在韻書、類書等工具書中,用加圈、加框、陰文來醒目地標示出條目,版面層次清晰而豐富。明代以後書籍評點盛行,在字裡行間用實心和空心的頓點、圓圈等不同的符號向讀者提示出重要的內容和精彩的語句,並在天頭印出批點文字,引導讀者閱讀。雕版還可以將內容分欄,形成所謂「兩節版」、「三節版」,把不同性質的文字區分開來。
晚明書坊雄飛館把兩種暢銷小說刻在一起,上欄刻《水滸傳》,下欄刻《三國演義》,合稱為《英雄譜》發行於世。晚明的雜誌型休閒書籍《繡谷春容》、《 燕居筆記》也分上下兩層,上層刻傳奇、小說,下層刻典故、詩文等文字。此外為了活躍版面,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書商還在書中置入插圖,與文字混排,以收圖文並茂之效。
雕版印刷應用的衍生藝術
1、版畫
↑↑↑清代內府版畫《禦制耕織圖》
雕版印刷品中的書籍插圖,開啟了一個新的藝術門類——版畫。現存於大英圖書館的唐鹹通九年《金剛經》,卷首的扉畫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成就。黑水城遺址出土的,現藏於俄羅斯彼得格勒愛米塔什博物館的金代版畫《四美圖》、《關羽圖》是今存最早的年畫,紋樣刻劃細膩,人物情態逼真,體現了高超的版刻技藝。晚明時書籍插圖版畫發達,出現了一批擅長刊刻版畫的能工巧匠和傳世傑作,被著名版畫史專家鄭振鐸稱為版畫史上「光芒萬丈」的時代。
2、年畫
↑↑↑中國金代版畫《四美圖》,現藏於俄羅斯彼得格勒愛米塔什博物館。
時至今日,古代廣泛應用的木版年畫仍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童年時代的門神依然是我們這代人美好的回憶。當代馮驥才先生等人對全國近二十個各具地方風格的年畫品種得到深入調查,木版年畫正在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進程。
3、歐洲版畫
大約在14世紀後期,中國的雕版印刷術傳到歐洲,不久以後古滕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但書中裝飾華麗的行首字母和插圖,仍需以木版雕成再和金屬活字拼合印刷。後來歐洲出現了更為精細耐用的銅版畫,但木版畫在18世紀晚期經過改良後仍經久不衰,並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類型。這是雕版印刷對於人類藝術的一大貢獻。
4、影刻和覆刻
雕版印刷更有一項出神入化的絕技,那就是影刻和覆刻。明代中期的嘉靖年間,宋元印版已難覓蹤跡,加之當時人們什麼觀點發生了改變,厭倦了從前綿軟無力的台閣字體,懷念字體清新剛勁有力的宋體,與此同時文壇也興起了一股文化復古風潮,因而在印刷界興起了一股仿宋、覆宋之風。許多傳世宋本被原樣翻刻,幾乎與宋版毫無二致。影刻和覆刻使精美的宋元版書得到廣泛流傳,不僅在內容上,而且在藝術上延續了宋元版的生命。在沒有照相影印技術的時代,這是十分了不起的藝術成就。
雕版印刷藝術的傳承流派
↑↑↑南宋周必大刻本《歐陽文忠公集》
古代雕版印刷圖書,按主導者可分為官刻、坊刻和家刻,傳承的特點各不相同。
官刻是由官方從各地徵集優秀匠人集中刻印圖書,匠工們來自四面八方,相互交流技藝,對雕版印刷術的提高和推廣起到重要作用。
坊刻是由坊主聘請雕版印刷藝人,集中於書坊內刻印圖書,其選題與刻印種類都與坊主的學識水準、興趣愛好有著密切關係,長此以往,便逐步形成某個書坊獨特的刻印風格或在某個地區形成坊刻的流派。如民國初年,揚州的陳恒和父子創辦了「陳恒和書林」,從事刻版修版校印古籍,悉心搜集鄉邦文獻遺稿,輯刊《揚州叢刊》,被譽為揚州坊刻後起之秀。清末至國初,雕版印刷走向衰微,能夠傳承與延續下來的一支主要力量便是坊刻。
家刻是以家族傳承或拜師帶徒的方式傳承下來。清末以後,這種傳承方式也走向衰敗。
↑↑↑南宋建安熊氏刻本《東坡先生詩》
前清以來揚州雕版藝人眾多,以陳開良、陳正春、陳禮環、陳開華、王義龍、劉文浩、陳興榮等為代表的「杭集揚幫」,寫工、刻工、印工、裝訂工齊全,世代相承。陳開良去世後,其子陳正春繼為「揚幫」領頭人。1958年,陳正春受聘於揚州古舊書店,並參與建社。
西方活字印刷技術對中華文化的毀滅性衝擊
相對於西洋活字印刷,中文活字印刷在字數上存在巨大的考驗。西方拼音文字作為文字的最低級狀態,僅需幾十款常用的字母和符號活字。而漢字是三維立體文字,每個漢字都是一個完整且獨立的資訊單元,非刻數萬個單字不能滿足印刷需求。例如金簡印刷《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就製備了大小兩種木活字二十五萬餘隻,排版找字都是非常龐大的工程,此等極大地限制了中文活字印刷的推廣應用。
明清之際耶穌會士東來時,已經把西式活字印刷機帶到了澳門,但他們發現中文活字印刷操作起來遠比西文活字印刷繁難,因此進入中國內地後他們仍然採用中國傳統的雕版印刷術來印刷傳教書籍。直到19世紀,經過馬禮遜、戴爾、勒格朗、薑別利等人的不懈努力,先後實驗了雕刻、拼合、衝壓、電鍍等不同方法,歷經數十年才比較完善地解決了中文金屬活字的工業化製造問題。
印刷術發源於中國,清朝末年西方國家借力工業革命的洪流,將中國古老的印刷技術現代化,利用鉛字的便捷性迅速佔領中國的印刷市場,傳統雕版印刷逐漸被工業化的現代印刷所取代,古老的書局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走入歷史的塵封記憶。
↑↑↑清末鉛字印刷出版物
在印刷更為便利的數位時代,無論是電子書籍還是成本低廉的機器印刷物,始終都無法覆沒中國雕版印刷藝術的光輝。
雕版印刷藝術的保護與傳承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2006年,「雕版印刷技藝」項目經申報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現館藏有近30萬片明清以來的古籍版片,有識之士及相關機構並採用雕版印刷出版了大量的雕版古籍,讓古老的文化藝術得以保護、傳承、發揚、光大。